电泳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及临床检验中的核心分离手段,其设备的操作规范直接影响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以下将对其电泳仪与水平电泳槽的协同工作原理、标准化操作流程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系统阐述。
电泳技术基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特性,通过分子量、电荷量差异实现混合物分离。区带电泳作为主流技术,依赖凝胶、滤纸等支持介质构建分离通道。水平电泳槽作为核心装置,由缓冲液主槽、凝胶托盘、梳子加样器、电极导线及密封组件构成,其水平结构可有效减少重力对条带扩散的影响。以琼脂糖凝胶电泳为例,设备需配合溴酚蓝指示剂、EB染色液等耗材,通过恒压或恒流模式驱动核酸或蛋白质迁移。
电泳仪与水平电泳槽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1.设备预处理:组装前需清洁玻璃板、橡胶框等部件,避免残留物干扰电场分布。电泳槽需要通过固定螺杆将贮液框与玻璃板组装,采用琼脂糖封堵缝隙以防止漏胶。
2.凝胶制备与加样:采用“分离胶-浓缩胶"双层体系时,需要先灌制浓度梯度胶并静置凝固。例如,DNA电泳常用1%琼脂糖凝胶,加样孔深度需控制在0.3cm以内。加样时需垂直插入梳子,避免气泡混入,并确保样品溶解于上样缓冲液。
3.电泳参数设置:通过电泳仪设置电压、电流及时间参数。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极性匹配:黑色导线接负极,红色导线接正极,电压范围通常为80-150V。
另外,在电泳结束后,还需要通过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条带迁移距离。设备清洁需使用70%乙醇擦拭电极与密封垫,避免EB染色液残留。长期停用时应断开电源,并定期检查铂金丝电极的氧化程度。
电泳仪与水平电泳槽的安全规范与常见问题
1.操作禁忌:禁止带电接触电极或电泳物,多槽联用时需确保总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2.异常处理:若设备出现异常放电或异味,需立即断电并联系专业维修。例如,某实验室因稳流状态下未接负载开机,导致电压表指针剧烈跳动,最终引发电路板损坏。
3.耗材兼容性:不同支持介质(如聚丙烯酰胺凝胶与琼脂糖凝胶)的电阻值差异显著,严禁混用电泳仪。
综上,电泳仪与水平电泳槽的规范操作是确保实验数据可靠性的前提。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线,设备性能的优化与安全规范的落实共同推动着生物技术与材料科学的进步,为科研与生产提供更高效的技术支持。